近日,《陜西省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》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,對公眾關心的物業服務費、停車服務費等條分縷析的做出明確規定。關乎生計,每一筆費用都能挑動人們的神經。
長久以來,民間在談論物業時,似乎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臉譜,雞毛蒜皮無小事,不曾與物業打交道者,不足以語人生。
新興事物野蠻生長埋下的“原罪”
中國的商品房,于80-90年代興起,這種市場經濟的新生產物,無論對當時的管理者還是購買者而言,都是自帶混亂的存在,而物業這一配套而生的產業,更是這樣。
當時中國房改后較大的物業公司,本身即由房管部門改制而來,就像是夾在行政運作和市場運作之間的一個“怪胎”,這類物業公司既有面子上要提供服務的責任,也有里子里想對業主遵循行政化管理的慣性。
一邊是脫胎于“衙門”,行政習氣深入骨髓,摸著石頭探索怎么轉換角色為業主服務,另一邊是中國波瀾壯闊、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,當發展緩慢遇到需求急劇,當野蠻發展遇到監管缺失,這一系列矛盾碰撞,似乎從一開始就給物業這個服務行業種下了“原罪”。
坑蒙拐騙是怎么產生的
拋除過往,在當下的環境中,物業管理之所以飽受爭議,流于表象的是服務意識的缺失,以及個別物業從業人員對本職工作的極度敷衍,背后更深層的原因——是錢。
離我們最近的一次“大型公憤”大概是2018年供暖季,西安盛極一時的“偷熱”,就是物業在狠狠自摑。一頭是做默默賺差價的“中間商”,一頭是不明真相被凍成狗的業主,雙方積怨必然越積越深。
再如《物權法》規定,小區內公共部分的使用和收益歸全體業主,事實上,知道小區公共收益和使用情況的業主有幾個?
但另一方面,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在連停車都已縮時統計、漲價收費的當下,西安市規定的物業收費標準,已約十年沒變。
十年前,西安房屋均價是五六千,現在大概有一萬二了吧,十年前西安的物業費是1-1.5元,現在大多還是1-1.5元,高一點能到2元左右。
2017年,曾有媒體這樣算過賬:
按一個小區10棟樓,2T4配比,全33F高層,也就是1320戶,基本物業配置如下,20名保安,維修部5人、清潔部10人、綜合服務5人、管理層3人,人員平均工資按照5500元/月,僅工資一項就要23.65萬。
西安市場目前各個項目的物業費可以分為4個價位段,小于1元,1-2元,2-3元,大于3元。按照1.5元/月·㎡官標收費,差不多就是19.8萬。入不敷出,再談服務品質,你信嗎?
但是,如若這個時候說物業費應該漲一漲,在很多人看來,不更是一種為助紂為虐的惡嗎?
由亂到治,物業也有話要說
就一個負面頻出的行業來說,多少都存在著一些“幸存者偏差”。
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民間八卦,都更愿意選擇說存在的問題和弊端,放大惡的一面,而不是展示正面,放大善的一面。
當我們只能聽到負面聲音時,這個行業自然非黑即灰。
《物業和業主義賣籌萬元幫助》現場
我們身邊也不乏良心物業,諸如《暖心!西安4歲半男孩患重病 物業和業主義賣籌萬元幫助》、《西安一小區保安徒手接跳樓女子不幸殉職》等好人好事。
失衡的權利天平一端,物業方也有一肚子苦水。物業管理追求******公約數,而個人作為業主的訴求難免尋求精準,眾口難調,問題就會接踵而至。
近30年的城市化擴容過程,讓一些城市病尖銳突出,很多進入城市的人并不具備城市生活的習慣,用在農村生活的方式,在城市社區里生活,所有矛盾,自然會落到“物業不作為、不管理”之上。
物業管理是服務行業,面對的問題五花八門,有些問題是專營單位應該負責的,或者很多問題是開發商建設缺陷造成的,壓根不是物業管理企業的責任,出現問題時業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物業,不是你的責任你也得管。
我們玩笑說物業面前人人平等,這個“人”也要包含物業人員。
業委會是救世良方?并非一勞永逸
和全國其他大城市一樣,西安的很多小區業主往往也是來自全國各地:買房要趁早的土著、房炒不住的投資者、新西安人,齊聚一個樓盤,從此開始了同呼吸共命運。他人管理權利無法保障、散兵游勇難成氣候,目前來看更合乎國情的自救方案便是成立業委會。
數據顯示,西安市目前有6000個小區,截止到2016年4月份,共有2246個小區實行了物業管理,其中成立業委會的小區僅有231家,約占10%。
業委會在中國的發展之路,頗為坎坷。商品房社區出現二十多年,業主自治意愿一直薄弱,加之“業主自治”隱晦的敏感性,業委會的法律地位自始就十分尷尬。若非到了求告無門的“絕境”,少有人愿意走這條長路。
成立業委會也并非憑幾個熱情慷慨的業主之力就能能夠承擔的,它的過程繁瑣嚴謹,投票權數、業主專有面積、書面委托等任何一個程序疏漏,都會讓整個前期工作功虧一簣。
法律制度缺位,主管部門的漠視……業委會成立之路,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難。
經歷經歷千錘百煉后成立了業委會,就能從此歲月靜好了嗎?
人心是復雜的。有人說物業和業委會的關系不是對立就是勾結,一旦 “統一戰線”那業主就更沒有說話的權利;還有人說,個別人極力想要進入業委會原本就是居心叵測。
你看,即便環境、政策等等什么都萬事俱備,人心不古便會節外生枝。
物業和業主,實現和諧共處的路還很長。